維思平創(chuàng)立于1996年,我們在建筑設計上,更關注城市問題,生態(tài)問題,建筑與城市的結合以及城市與環(huán)境的結合問題上。在我們的觀念中,技術并不是全部,尊重自然,倡導健康生態(tài),節(jié)能高效的建筑才是重要的,而且,我們認為這是一名建筑設計師必需的自覺意識。
“城市大于建筑,空間大于形式”
維思平認為,這是對于今天、此刻的中國來說至少正確的觀點。
建筑有其自身所承擔的作用,無論是平常建筑還是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它們都需要符合當今的文化事實,符合城市的文化特點,如今天北京所出現(xiàn)的諸多建筑,是一個國家建筑設計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但當中國建筑師們意識到真正需要重視的東西之后,自然這種現(xiàn)象也就會得到改善。
維思平并不反對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建筑作品,在條件許可下也會有一些震撼力的項目出現(xiàn),但如何將一些城市空間建造得優(yōu)美則是目前更關心的事。我們認為防止建筑淪為一個簡單的視覺藝術品,而是能夠成為人的體驗,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感受藝術。這恰是我們們追求平常好建筑的觀點所想達到的。我們希望做出來的建筑能真正與我們平時的生活、與人的感受相關,而不是只做到一時的視覺沖擊力。注重城市、空間、尺度、群體、生態(tài)、節(jié)能,這些都比創(chuàng)造一個純粹的“object”更有實際意義,更有時代價值。
“維思平是要致力于尋找真正適合中國人自己的生活的空間”
我們一直在進行的舊城改造,天津的老城廂是一例,在該項目的國際競標中,我們贏在自己對老城的尊重上。兩平方公里的有幾百年的老城要被改造成一個新型的CBD,一夜之間便被夷為平地,城市的歷史突然就被抹掉,我們真正地心痛,好比一個耄耋之人,突然間喪失了記憶。于是我們想恢復那些記憶,所以規(guī)劃老城,恢復中心地帶,從此可以作為有文化中心的歷史性的公園存在;高樓大廈矗立于外圍,也非簡單的辦公地方,應該是一個混合的城市,是一個人民的城市。我們對這個項目的理想就是,把城市還給老百姓,以前祖輩的胡同還在,空間還在,甚至氣息還在,后人所做的是在傳承的同時創(chuàng)造。
舊城改造并不是要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遷走不再回來,那不是目的。我們的計劃是讓他們再回歸故里,我們起了個名字——原住民計劃,我們希望能夠這樣。發(fā)展中的國家需要經(jīng)濟平衡,還有利益均衡,作為建筑師,在城市規(guī)劃中我們需要考慮這些因素。當然建筑只是社會的一部分,但至少我們要思考,盡量少拆除。不過,現(xiàn)在的一部分業(yè)主也有了這樣的意識,比如天津市政府,在老城改造時就給原住民做了預留。
對中國而言,我們的建筑設計就是要致力于尋找一個真正適合中國人自己的生活的空間。
“當代中國需要混合的城市,而不是孤島式的城市?!?/strong>
城市功能應該是混合的,居住、商業(yè)、購物以及公園等等功能都應該混合布置。在這樣的城市里,人們的生活應該是從容而有效率的生活,清晨人們慵懶地從床上爬起,早餐之后可以從容地步行去上班;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可以輕松地穿過城市中的綠地和公園回家,或在附近的商場里購物;孩子們也可以在路邊的公園里玩耍。
“Mixed City”——混合的城市更多地著眼于在中小尺度上對城市的解讀。雖然這一概念來自于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或中國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城市景象,但它恰恰能夠用來順應當代中國因快速城市化而出現(xiàn)的人性尺度的缺失,以及那種日益被孤立的城市困境。
城市功能區(qū)域的分區(qū),單純的把生活、工作、娛樂分開,其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城市交通的不便,以每天工作8小時為基礎、每個工作日浪費3小時的交通時間計算,我們每年幾乎都要將30天浪費在從一處到另一處的路上,也就是將1個月的工作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這與現(xiàn)代人的快節(jié)奏生活存在極大的不協(xié)調(diào)。功能分割的城市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極大的不便,而且是人們之間交往的減少、城市效率的降低、土地資源的浪費、能源和資源的耗費。
新一代建筑的重心命題是效率,這是基于降低能耗的初衷,混合城市比功能劃分清晰的城市效率來得更高,我們想要的是前一種城市。平常的卓越建筑是這種城市的有機組成,我們想要這些組成在自己手中產(chǎn)生,更加環(huán)保、更加節(jié)省資源,效率更高。
“深思熟慮、持久、不張揚、那是平常的美”
維思平一直基于一個信念——把平常的建筑做好。
而真實是一個好建筑的前提。但現(xiàn)在有一些人只關注建筑的形式,是羅馬式還是哥特式?這種造型是否具有沖擊力?這些往往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裝飾是不真實的。好的建筑不需要假像和做作展示,好的建筑其實很平常,甚至不起眼。一個好的建筑應該是柔和的,絕對不只關注自我表達,它尊重人、尊重環(huán)境,有邏輯性,非單一產(chǎn)物,以人和環(huán)境為中心。建筑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新方法,使得人類對地球的傷害降到最低。當然建筑也是藝術,它還應該是美麗的。
現(xiàn)在一直在朝著這個理想的方向行走,接近再接近。南京的長發(fā)中心、首都新機場酒店這就是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一步。當初回到中國,自己接手了西門子總部在北京望京的項目,我們用灰色的磚裝點了它的外立面,很樸實,看起來再平常不過。但這些年過去了,它依然被很多人喜愛,淡雅、親切、沉穩(wěn),一個龐大的跨國集團在北京有這樣的建筑,表現(xiàn)出的是什么?深思熟慮、持久、不張揚、那是平常的美。
“維思平要做的建筑就是‘此時,此地’”
在中國做建筑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有太多挑戰(zhàn)存在。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傳統(tǒng)建筑學沒有遇到的問題,比如城市的發(fā)展速度、城市的擴張,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下要創(chuàng)造城市,但問題根本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
我們有過舉世無雙的中國古典建筑,但我們現(xiàn)在遭遇的問題是古典建筑無法釋懷的;而我們亦無法復制西方城市建筑的模式,那么我們自己的城市要做到適合自己的這塊土地,適合過去的歷史和文化關系,這是個真命題。
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保持自己的特點,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建筑就是“此時,此地”。
“維思平的理想是有越來越多人被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空間所感染”
相比于技術,藝術是永恒的,對藝術的追求應當無止境。藝術代表著一種狀態(tài),它是人們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建筑的那些材料和結構形式本沒有任何情感,而當它們被奇妙地組合起來,讓人得到了美的享受,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受到觸動時,建筑便開始與藝術有關了。既然藝術與美有關,建筑又與藝術有關,那么如何使我們的生活空間更優(yōu)美更有藝術感,就成為每個建筑師一輩子的追求。
建造好一個小型建筑仍然不夠。作為一個建筑師,其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創(chuàng)造一個單體建筑,而是期望創(chuàng)造一個城市,一個群體空間,一個群落,這才更具有時代價值,能讓這個時代更多的人從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中獲利。能做出一個成功的單體建筑也很好,但它可能始終都只是一個宣言、一個口號、一個實驗而已,仍然無法達到影響時代更多人的目標。我們期待能夠影響更多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空間感染。